福州先贤扎根南洋——“小福州”实兆远
实兆远正是西马的福州人的发源地。说到马来西亚的福州人,一般上会联想到两个地方:东马砂拉越的诗巫和西马霹雳的实兆远;一个叫新福州,一个叫小福州。每年9月9日,是实兆远福州人的重要节日;实兆远道地美食除了枕头包和光饼,原来还有另外两样?
关于实兆远名字的由来,有两个说法:有人说是“实在远”,因为当年先辈南来辗转通过海路,然后又通过河流,才来到这个蛮荒之地,所以就叹说“实在远”;另一个说法则是实兆远的马来名字“SETIAWAN”,是SETIAKAWAN的意思,为了纪念一对落难却不放弃彼此的大象朋友。
实兆远正是西马的福州人的发源地。说到马来西亚的福州人,一般上会联想到两个地方:东马砂拉越的诗巫和西马霹雳的实兆远;一个叫新福州,一个叫小福州。而在西马,不管身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城镇,只要是福州人,一般都会说“老家在实兆远”。
若要仔细划分,福州有十邑,分别是闽侯、长乐、福清、连江、罗源、永泰、闽清、古田、屏南和平潭。第一批南来的福州人多数来自闽侯、福清和古田,来自不同邑的福州人按各自的方言获得分配垦殖区,这也造就了如今福清人聚居福清洋;闽侯人聚居甘文阁;古田人聚居爱大华的现象。
双九节缅怀先贤 盼成福州人共同节日
每年9月9日是实兆远福州人的重要节日,称为“双九节”。120多年前的这一天,第一批垦荒的福州人抵达实兆远港口,开启了实兆远历史篇章。如今,为了缅怀感恩当年的开埠先贤,实兆远的教会与华团每年联手主办双九节活动。
马来西亚基督教卫理公会会督廖克民牧师表示,9月9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开埠功臣的坟前献花致意。
“先人柳依美和林称美在1903年7月左右到中国福州一带招募农工,招募的过程非常不顺利,因为当时流传很多流言蜚语,甚至出现一些黑函,指出这可能是‘卖猪仔’,又有谣言说南洋这块地老虎很大只、连虫都好像蟒蛇那么大……等等,导致人心惶惶。”
他续称,后来“双美”遇到了方鲍参牧师,说得一口流利福清话的他本是福建人,后被调派到福清担任教区长。在他的帮助之下,成功招募数百人下南洋。
“当年先贤离开中国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再来就是信仰的问题。在当时的中国,基督徒都遭受逼害,发生了很多逼迫事件。福州人下南洋的过程也非常艰辛,在船上病死的人也不少。”
“真正在1903年9月9日登陆到实兆远,第一批是303人;后来9月15日再来60人,总共大概有363人。”
如今,实兆远建设了一间历史文物陈列丰富的垦场博物馆,用历史文物讲述当年福州人在实兆远的垦殖变迁。
西马福州十邑社团总会总会长董仕星指出,在西马大约有38个福州乡团组织,其中超过一半以上的会员都跟实兆远有直接关系。
“以往我们的父母那一代在这里落地生根,而我们这辈人就从这里到外坡求学、打工、创业,然后也在外头成家立业。但无论如何,实兆远是我们的老家,不管我们走得多远,心依然在这里。”
心系家乡,皆因家是永远的归属,这也是为何实兆远的福州人如此重视双九节。
福清人手艺传承:寓意太平长寿的面线
面线是喜庆日子里必备的好意头食品,福州人在煮面线的时候会加入鸭蛋,在福州话里就是“压乱”的意思,压乱就会太平。因此,福州人又称面线为“太平面”或“长寿面”。
在实兆远,大部分会制作面线的人是福清人。福州的面线煮时不糊又柔韧不粘,《原乡柔情霹雳行》来到福州寿面线工坊,看看面线制作过程,了解福州人的手艺传承。
福州寿面线工坊东主王文善受访时表示,13岁那年原本跟随父母割胶,后来想想决定跟随外公学做面线,这一决定成为人生大半辈子的志业。如今,王文善也将制面手艺传承给下一代,全家合力经营家族生意。
“面线的市场需求量仍然是很大的,因为很多重要节日比如生日、农历新年、坐月子等都会吃。现在我们也已经从纯手工变成半机械化,以应对市场需求。以前纯手工一天只能做两包面粉的量,现在一般可以每天做10到20包面粉的量。”
他说,面线口感好吃的秘诀在于其筋道,面团走筋的时间拿捏精准,才不会让面线煮时变糊或吃起来黏牙。制作面线,仍是一门“靠天吃饭”的手艺,天气太湿太干都会影响其品质和时间,千丝万缕尽是用心。
你不知道的福州美食:“馍馍”和“征东饼”
说到实兆远的手信,大家都会想到“枕头包”和“光饼”吧?但《原乡柔情霹雳行》要介绍给你的是“馍馍”和“征东饼”。
馍馍是福州闽侯人的传统包点,它的外形类似枕头包,雪白的包子入口松软,但却不如枕头包扮填满馅料,而是涂抹咖椰牛油,是实兆远独有的传统包点。
在物资匮乏的时代,馍馍正好可以让劳动阶级的福州人快速填饱肚子干活。随着时代进步,福州人开始为馍馍增添不同的口味。一开始撒些白糖,到后来又演变成了加入牛油和加央的南洋口味。
征东饼,是光饼的另一种类型,也就是改盐为糖,形状也比咸饼大一倍。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东征,进入福建追歼倭寇。连日阴雨, 军中不能开伙,戚继光便下令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
后来,这小饼流入民间,还成为了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感念戚公便把小饼叫作继光饼,为纪念征东的行动也叫做征东饼。
福州人以平凡的食材,用原乡手艺结合在地化元素,创造了属于马来西亚福州人的美食。
内容转载自《访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