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互不送行,原因何在?

【作者:李永球】
一些朋友经常会对传统习俗産生疑问,当有疑问又找不到答案时,就会对传统风俗不服,甚至鄙视,叛逆而不跟从。
曾有朋友问我,为什么配偶逝世不能送殡?比方说,丈夫去世妻子不能送殡,妻子不幸过身了,丈夫也不能送殡。他觉得没道理,以为应该可以才对的。设使不能送殡,理由是什么?显然,现在的人对于许多现象都讲求逻辑科学,对于民间禁忌则要求道理或一个令人心悦诚服的理由。失去逻辑或道理的,就难以服众!
闽南俗语说“翁送某,就打鼓”(夫送妻殡,就会腹鸣饿肚子),“某送翁,米缸定定空”(妻送夫葬,米缸常常空)意思是送配偶的葬,会导致未亡的枕边人穷困
不能送配偶的殡,早就是民间的一个禁忌。前人这么告诉后人,前人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留给后人的这些俗语令人疑惑不解又犹豫不决。
台湾杨炯山着《丧葬礼仪》裡有另一个说法,即丈夫或妻子送配偶的殡,如此日后万一再婚,可以不受配偶灵魂纠缠不清。这也就是说,台湾人并没规定不可送配偶之殡。倘若有意再婚者,还得送葬免得被配偶灵魂牵绊难安。那些不送殡者,都是无意再婚,愿意当鳏夫寡妇。杨氏认爲送配偶殡可以不受其灵魂牵绊之说是迷信。
无独有偶,原来印度民俗也有这个禁忌,印度女性是不能送葬的,因爲在以前曾经发生送至亲火化时,她们跳入火化尸体的篝火中殉葬。从此就有了女性不可送殡之禁忌。
个人主观的推测,华人禁止送配偶殡,尤其是妻子不可送夫殡,主要是一日夫妻百日恩。在女人守节不嫁的封建时代,丈夫逝世等于失去依靠,难怪妻子会伤心大哭,往往会哭到昏厥不省人事。所以,爲了避免妻子送夫出殡时悲恸欲绝的情景发生,禁止妻子送葬是最好的方法。此外,民间也有父母不可送儿女殡之禁忌,那也是避免长辈过度悲痛之故。
民俗禁忌本来就是民间在生活上面对棘手问题而设定的,在流传的过程中,可能面对人们的不服从,于是一些“恐吓”的说法就在有心人的製造下被编造出来。比如说,老人家动辄会以自杀要挟家人来满足自己的要求,或者老来病魔缠身不想活了就有自杀念头,面对这种情况,民间有这样的对应方法:就是说,如果老人家自杀而亡,将会导致子孙不能出人头地,穷困一生。老人家爱子孙心切,受到“恐吓”之后,就不再贸然轻言自杀了。由此可见,送配偶殡会穷困之说,也是“恐吓”作用,避免配偶送殡时伤心过度而伤害到身体。
老人家自杀会致使子孙穷困及送配偶殡会导致穷困之说,当然均无科学根据。比较可靠的原因应该是避免妻子送葬时的悲恸欲绝而告昏厥并伤害到健康。回到本篇问题上,到底可以送配偶殡吗?当然绝对可以。不过倘若阁下非常悲怆配偶离去的话,还是避免送殡目睹棺木落圹或火化吧,那一幕,总是令人呼天抢地,肝肠寸断,痛不欲生!
另外,民间有妻子死后,丈夫得进行“跳过棺”之俗,可避免其夫将来续弦时,遭到妻子灵魂的纠缠不清。仪式是丈夫背包袱持雨伞,站在棺材旁的椅子上,由僧道或殡仪工人主持。他们一问一答,问:你背包袱持雨伞要去哪里?答:要过棺(过番)。再问:妻子死了知道吗?答:知道,妻子死了可以娶三番(三次)。然后丈夫就跨过妻子的棺材,这样,妻子的灵魂就会接受丈夫的续弦再娶。
古代女子三从四德,死了丈夫不能再嫁,而男人死了妻子可以再续弦,实在歧视女性。设使男人可以跳过棺再续弦,那么女人也可以通过跳过棺再嫁,这样才是公平!